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www.ksfences.com/zddzd/xldzl/m/1796.html
戚蓼生序文里有这样一段,
这一段中出现了六位名人,都和“情”有关,三男三女。戚蓼生认为贾宝玉“淫而痴”同时又“多情善悟”,林黛玉“妒而尖”同时又“笃爱深怜”。于是,戚蓼生用另外两位放纵、痴呆,却多情而善悟的男性和贾宝玉作对比,就是“历下琅琊”。戚蓼生又用两位小性、尖酸,可是对爱情专一、深沉的女性和林黛玉作对比,就是“桑娥石女”。
很多《红楼梦》研究者对桑娥石女的解释意见比较一致,桑娥是指秦罗敷,石女是指望夫女。
我们在中学时都学过《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一位名叫罗敷的女子年轻貌美,有一天她在采桑路上恰巧被太守看见,太守被美色所吸引,就问罗敷愿不愿意坐上豪华的马车跟自己回家。太守原以为凭借自己的权势、地位和财富,小姑娘一定会答应。没想到罗敷的回答相当刻薄,把太守奚落了一番。
望夫石来源于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深情的女人站在山上,向远方眺望,盼丈夫归来,丈夫迟迟不回,她就日夜来盼,最终化作石头仍然保持着遥望的姿势。不管秦罗敷还是望夫女,她们都象征着女子对丈夫那种坚贞不渝的爱情。
相对于“桑娥石女”,“历下琅琊”的解释就各有千秋了。在我国古代为了避讳或者表达对某人的尊敬,用地名来代指人物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然了这些地名也很有讲究,大概有三类:1、人物的祖籍。2、人物的出生地。3、人物的长期居住地。
咱们举几个例子,“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被称为“韩昌黎”,就因为韩愈的祖籍在河北省昌黎县韩家营。
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出生在襄阳,就是今天的湖北襄阳,世称“孟襄阳”。
“小李杜”之一的杜牧因晚年定居在长安南边的樊川,后世称他为“杜樊川”。
还有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话说当年苏轼被贬到*州当团练副使,官职低微又无实权,苏轼到任后,工资不够家人吃饭,他在城东居住,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就带领家人开垦荒芜的坡地。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戚蓼生用“桑娥石女”二人的典故来表扬林黛玉,那么一定也是用“历下琅琊”两个人来赞美贾宝玉。
我对王人恩教授的《戚蓼生石头记序笺注》关于“琅琊”代指王戎的说法颇为认同,但是,“历下”应另有所指。
我们先说“琅琊”。王戎是山东临沂人,西晋名士,临沂在历史上属于琅琊国或者琅琊郡,琅玡王家是三国、魏晋时期的高门望族。王戎的爷爷辈出了位“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王祥,同辈人中有位极人臣的王导、王敦,还有视金钱如粪土的清谈家王衍,下一辈堂侄里又出了“书圣”王羲之。可见琅琊王家也是繁花似锦、烈火烹油般的盛况。
那么王戎是否像贾宝玉那样放纵痴呆,多情善悟呢?答案是肯定的!
家境优越的王戎在为人处事上是比较随性放纵的,否则他也不会成为“竹林七贤”中最小的一位,王戎十五岁时被比他大二十四岁的阮籍推荐入伙,他比“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的山涛足足小了二十九岁,因此王戎一直称呼阮籍、嵇康、刘伶等人为叔叔。
《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作者通过贾雨村的嘴,说出了秉正邪两气而生的“情痴情种”和“逸士高人”。并举了“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等人的例子,可见作者对“竹林七贤”是非常了解的。“竹林七贤”不光是年龄差别巨大,他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和贫富差距也是巨大的,这就是王戎放纵情志的最好证明!
至于王戎的多情善悟,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先说“多情”,《世说新语》里有明确记载,王戎曾说过一句名言---“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意思就是圣人经历了卿卿我我,看淡了悲欢离合,已经跳出红尘,不再为“情”所困扰,达到了忘情的境界。最下等的俗人劳心劳力、终日奔波,为了维持生活,他们顾不了“情”,眼里只有“利”。能做到情有所钟的,正是我这样的人啊!
再说“善悟”,王戎小时候跟小伙伴在路边玩耍,看到很多结满果实的李树,小朋友争相去摘,只有王戎没有行动,别人问他原因,他说:“李树长在路边,来来往往那么多人,树上还能有这么多李子,李子一定不好吃,是苦的。”小朋友吃了之后,果然不好吃,看看王戎多聪明啊!
再说“历下”,我认同网上的一派观点,“历下”应该代指辛弃疾。现在山东济南市还有历下区,而辛弃疾就是这儿的人。辛弃疾少年抗金,南渡归宋后在官场几经沉浮,因为他对普通百姓宽厚,对下属官吏严酷,不愿意迎合别人,无视官场潜规则,不肯随波逐流,这正是辛弃疾“放纵痴呆”的表现。
很多朋友认识辛弃疾是因为他和苏轼并称“苏辛”,是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是,辛弃疾还跟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号易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们读一下诗词作品不难发现,“婉约派”不一定只写儿女情长,李清照也留下了豪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同样,“豪放派”也不一定只写金戈铁马,苏轼写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十年生死两茫茫”等等,还是很婉约的。
辛弃疾能跟李清照合称,说明辛弃疾写婉约词也十分了得,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怎么样,辛弃疾够多情吧!
参考辛弃疾本人留下的其它诗词和同时期的文人留下的关于辛弃疾的诗词,加上宋史研究者辛更儒教授的文章,可知辛弃疾先后娶过三位老婆,赵氏、范氏、林氏。除老婆之外辛弃疾也有不少侍妾,更有甚者,辛弃疾还是青楼妓馆的常客,大词人嘛,流行歌坛怎么能少得了他呢?因此,拿辛弃疾和贾宝玉作对比还是十分恰当的。
弄懂了什么是“历下琅琊、桑娥石女”戚蓼生这段序文就好理解了,戚蓼生是在说:他仔细阅读《红楼梦》后,尝试着能理出头绪,为读者朋友们来介绍这部伟大的《红楼梦》。怎么说呢,书中描写闺房极其雍容华贵、庄重肃穆,而又满纸奢靡、艳丽妖冶。书中描写世家望族富丽堂皇、井然有序,却已满眼的破败之像。书中描写纨绔子弟贾宝玉放纵、痴呆,却多情而善悟,不亚于辛弃疾和王戎;描写黛玉的嫉妒小性、尖酸刻薄,可是黛玉对爱情的专一、坚定和深沉,比得上秦罗敷和望夫女。
(感谢大家对行侠梦的支持,欢迎喜欢《我读红楼梦》系列视频的朋友能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