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02红楼梦最显著的特点是什

以金瓶为钥,开红楼秘闻。大家好,我是扫痕。今天咱们来看一下戚蓼生给《红楼梦》写的一篇序。戚蓼生何许人也?他是清乾隆时期人,原籍浙江德清,年中进士,做过刑部主事、江西南康府知府、福建盐法道、福建按察使等职位,总之,他是一名清代官员。生于,死于,一共活了63岁,勉强算是有寿之人吧。他为何会给《红楼梦》写序呢?这是因为他无意中得到了80回本《石头记》的早期抄本,读完之后,大为赞叹,于是就写下了一篇序文,讲的通俗点就是戚蓼生读完之后觉得意犹未尽,心痒手痒,忍不住写了一篇五百字读后感。

原文如下: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

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盖声止一声,手只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噫!异矣。

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希!

下面,扫痕用超级大白话试着翻译一下这篇序文,咱们一段一段来看。

第一段: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

翻译:我曾听闻传说中的歌女绛树(绛树是人名)能同时唱出两种声音,一种用喉咙来唱,一种用鼻子来唱;又曾听闻传说中的书法家黄华(黄华也是人名)也有一手绝活,他能同时书写两种字体,左手写楷书,右手写草书。绛树和黄华这类有特殊技能之人,真乃神乎其技呀,我只是听说过,却没见过。现在,我终于欣赏到了这种神乎其技的技能,有人能同时唱出两种声音而不分喉鼻,有人能同时写出两种字体而不分左右,一声而两歌、一手而二书,这本来是万万不能做到的事,是绝对让人难以相信的技能,没想到我在《石头记》这本书里看到了。哎呀,这真是一部奇特的书籍呀。

第二段: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翻译:何以如此说?首先,这本书的文辞章句不落旧套,且无出其右,关于这点,我想读过此书的人有目共睹,这里就不用我多说了吧;其次,通读完全书你会发现,作者的心思主张蕴藏于心,而下笔写出来的文字却另有一番面目。你看他:写彼却指此,表里皆有寓;目送归鸿却手挥五弦,一言生两意。(这句“目送而手挥”典自嵇康的《赠秀才入军·其十四》一诗,全诗是: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翁,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单看表面意思,一个人眼睛看着天上的大雁,而手下却弹着五弦琴,这种状态是“一心两用”,用这种状态写小说,是“一语双关,另有深意”)诸如此类的反常感受在全书中比比皆是,我就不多说了。总之,本书内容看起来机巧诡谲,却也不失真诚用心;布局看起来呆滞板正,其实富有变化。这就好比《春秋》之微言大义、《史记》之曲笔多意。

《春秋》和《史记》都属于史书,而且是很特别的史书。特别在什么地方?《春秋》衍生出春秋笔法,其特点就是微言大义。何谓微言大义?用字严谨,咀嚼有味,且往往字里行间彰显政治用心,善恶褒贬藏于其中是也。再说《史记》,司马迁写的,这个就不用解释了,直接和朝代历史挂钩,《史记》也衍生出了史记笔法,其特点就是隐直用曲。戚蓼生把《石头记》的写作笔法用微言大义的《春秋》和隐直用曲的《史记》来类比,大家觉得这是什么意思呢?

第三段: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盖声止一声,手只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噫!异矣。

翻译:接下来,请尝试仔细阅读并理出头绪概括一下:作者所写女子与其相关建筑已足够肃穆庄重,但所呈现出来的状态还是具有艳丽妖冶的特点;作者描摹的世家大族已足够威严有序,但颓败衰落之象在字里行间还是挡也挡不住;作者写贾宝玉的意淫之处已几近于痴,但我们还是看到了他身上多情善悟的一面,他的这种特质堪比历下辛弃疾和琅琊王羲之(历下和琅琊是两个地名,皆在山东,俺们大山东人杰地灵,哈哈。此处是用地名代指两个历史闻名人物,具体是谁,说法很多,辛弃疾和王羲之是我随便选择的,说诸葛亮、王戎、李清照都行。不过,这两个人物是男性,李清照排除了);作者写林黛玉的小性已几近于尖苛,但她的爱她的怜,丝毫不亚于采桑女罗敷和望夫女。《石头记》这本书描摹富贵人家、刻画富贵生活,其富丽多姿简直使读者飘飘然如坠半空,搞得大家心荡神怡,在作者笔下,你根本找不到一个粗鄙猥亵的字,这点非常厉害。其实就作者的高超水平,只发一种声音、只写一种字体,其所表达的纵与收、悲与欢就已足够惊艳读者的了,已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了,何况他用了两种声音、两种字体来书写歌唱呢?哎呀,这本书实在是奇特呀!(最后一句网上有不同翻译,我的这个翻译是承袭着前面戚蓼生对《石头记》采用“两种声音、两种字体”的认同来的。)

第四段: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

翻译:难道这位作者就是小说中的左丘明、司马迁?然而,我以为他虽然在书里一喉二歌、一笔两意,阅读者最好能抓住主要的那条线去看待此书才好,否则你很容易陷入细枝末节中去。为何?比如绘画:一座山画了三面,终究还是只有一处是观景最佳处;一条路分左右,终究还是有树木生长的那一侧能得幽静。我们读者必须抓住本书的关键脉络,据此进行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体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那个旨意,若你抓不住关键脉络,你也就很难领略到本书的最主要的那个表达旨意。这就好比水中捞月,重点在于欣赏清辉;又好比天女散花,重点在于嗅到香气,不然,怎能读出本书里的弦外之音呢?

第五段: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希!

翻译:阅读此书者,或许会因看不到80回之后的文字而引以为恨事,其实这大可不必,岂不知大道盛衰循环往复,人世间万法诸缘不过梦幻泡影。作者慧眼婆心,箸此一书,大厦倾倒的过程都已写明讲清,因此,不必再作点拨。如果阅读此书的人能多多领悟作者著书的本意,那么我想这世上一定会添无数慈悲,进而增添无数彻悟之人。而那些执着于寻找80回后文字的人,还有那些不用心阅读没能领悟作者本意的人,他们即便再怎么读也终究彻悟不了、解脱不了。

清末,戚序抄本刊印发行,一共两册,每册40回,这就是咱们现在所说的戚本;而与之对应的是由程伟元排印、高鹗续写的回本,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程本。

序末说“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由此可知,戚蓼生认为《石头记》有80回文字就挺好的,也足够了,因为“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读完80回,只要你不认为贾府最后会起死回生,那就不算是白读,因此也就没必要再搞一些续作出来,毕竟结果已经摆在那里了。

戚蓼生的这种观点,红学家俞平伯(—)大为认同,他说:“戚蓼生序……向来不大受人称引,却在过去谈论《红楼梦》的文章中,实写得很好。”俞平伯和胡适是好友,胡适是新红学代表人物,所谓新红学是对应旧红学来的。旧红学以蔡元培为代表,也就是索隐派;新红学是考证派。

《红楼梦》派系研究很杂,我无意让大家陷入这些派系争斗中去,咱们广大读者能欣赏到《红楼梦》的美进而从中吸取点什么就已经足够了。

#今日早安问候#

喜欢本节目,还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qingyea.com/dygx/162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