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通过上一期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这并不是一种植物的名字,而应该是一个短语——板蓝的根。
板蓝(Baphicacanthuscusia)是爵床科板蓝属植物,且该属植物仅此一种。更多人会愿意使用它的小名“马蓝”。为什么呢?因为板蓝需要比较温暖湿润的环境,所以只能生活在我国南方,因而有了“南板蓝根”的称号。而与此同时,在我国广大地区生活着一种强势替代品——菘蓝(Isatistinctoria),也被称为“北板蓝根”。南板蓝根、北板蓝根,名字不仅长而且拗口,还不易进行区分,所以人们更愿意使用能轻易分辨出它们的名字来称呼它们。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对两种植物进行下区分。
马蓝的模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卵圆形的叶子,不甚高大的植株,混在山野之中根本就挑不出来。倒是它们的花朵有些特色——有点像拉长的挂钟,在挂钟的边缘有5个裂片。不过虽然是多年生植物,板蓝一生只开一次花,而且基本上在开花之前,它们已经被收割了,所以我们很少看见它们的花朵。
菘是古语中对白菜类蔬菜的统称,油白菜、大白菜都在“菘”的范围之内。菘蓝与油白菜极其相似——从叶片,到花朵的细节。不过,菘蓝与油白菜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油菜结出的是长角果,种子可以多达数十粒,而菘蓝结出的则是短角果,种子只有寥寥数枚。
除了上面说的南北双雄,蓼蓝(Polygonumtinctorium)也是一种提供板蓝根的植物,只不过蓼蓝的栽培数量远低于板蓝和菘蓝,所以出场的机会并不多。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的叶柄上方包裹着一层白色薄膜,这是蓼科植物的特征:膜质托叶鞘。至于蓼蓝的花朵,有点像扎成了一束“狗尾草”的小花。不过跟狗尾草不同的是,每朵小花都有5片花瓣。
不过有趣的是,在这三种“蓝”中,除了根入药以外,它们的茎叶也有药用价值。菘蓝的果实和种子甚至早于板蓝的根入药。其次入药的是这三种植物的茎叶,最终是因为染料的不足,才用根作为替代。逐渐的,这三种植物的茎叶和根有了不同的名字:前者叫做大青叶,后者便是板蓝根。大青叶通常会被磨碎成粉末状或者制成团块以便使用——“青黛”就是这类制品在中药房中的名字。
参考资料:《菘蓝和马蓝药用部位的药学研究》、《中国植物志》
关于“黑豹工社“:
以园林植物应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为主开展交流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