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阶梯淋症淋病要区分治淋方法有创新

淋症淋病要区分 治淋方法有创新杨翠莲同志:

来信收到,你信中提到“中医是怎样治疗淋症的?淋病就是淋症吗?特别是听说重庆中医研究所近年来开展中医治疗急症,在淋症的治疗上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希望你给我们介绍一下。”

对你所提的问题,个人的体会如下,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中医说的淋症,《实用中医内科学》样稿是这样表述的:“淋症以小便频急,欲去不去,不去又来,淋沥不断,点滴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腹中为特征";还说淋症“多因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淋症亦名淋漓,五淋,简称淋。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又有热淋、血淋、气淋、石淋(砂淋)、膏淋、劳淋、冷淋之分......

该样稿还指出:淋症“主要见于西医某些泌尿系统的疾病,如肾盂肾炎、膀胱炎、肾结核、泌尿系统结石、膀胱癌以及乳糜尿等病”。

由上可知,现代医学中的“淋病”和中医学的“淋症”有本质的区别,这里“症”和“病”虽然一字之差,但两者相去甚远,不能混为一谈。

中医是怎样治疗淋症的?

淋症是各种淋症的总称,而不同淋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不能一概而论。热淋,乃湿热邪*,客于膀胱,因而造成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治疗以清热解*、通淋除湿为主,如八正散之属。血淋,以热*为患,热灼阴络,迫血于膀胱,以清热凉血解*通淋为主,常用小蓟饮子是凉血解*通淋的有效方剂。石淋是常见淋症,其因乃湿热下注,热灼尿浊,结而为石,故其治法以通淋除石为主,如石苇散、化石汤等。当然,临床还可见到的如气淋、膏淋、劳淋等,其因也多是湿热流注下焦膀胱,滞塞气机,导致气淋;或因湿热下迫,脂液外渗而导致膏淋;或淋症延绵不解,肾气受伤,或心脾之气两损,导致劳淋之症……。其治疗当然应以清利湿热为先,且宜结合理气活血、补益心脾、补益肝肾而治之,如膏淋常用萆薢分清饮,清热除湿,分清利浊。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淋症,取得了新的进步。七十年代初,遵义医学院创造了排石的总攻方法,排石率达60%左右。医院采用溶石方法,自制清热解*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溶石汤”治疗尿路结石收到良效,在部分病人中观察到结石溶解或部分溶解现象。

重庆中医研究所自年起,用“愈淋汤”治疗急、慢性肾孟肾炎,采用分阶段、别类型的分法,再次系统地进行临床研究,中近期的临床治愈率达90%,尤其是对急性病例近期治愈率达94%。

具体治法是分急性发作阶段和非急性发作阶段施治,分为五型,方药如下:

一、重定“肾盂肾炎科硏方”Ⅰ号(柴胡、*芩各24克,大青叶、石苇、葎草、车前草各30克,广香10克),每日一剂,急性高热期每日二剂煎服。本方用于急性发作期的下焦湿热型,疗效优异,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

二、重定“肾盂肾炎”Ⅱ号方(*柏、知母、泽泻、生地各12克,女贞子、淮山药各24克,车前草、银花藤各30克,茯苓15克,丹皮10克),用于非急性发作期的肾阴不足、下焦湿热型,腰痛明显加淮牛膝、续断,每日一剂,煎服。

三、重定“肾盂肾炎”Ⅲ号方(*芪、银花藤、车前草、葎卓各30克,*参、柴胡、淮山药各24克,*芩、茯苓、麦冬各15克,地骨皮12克)用于非急性发作期之气阴不足下焦湿热未尽型,每日一剂,煎服。

此外,用于健脾补肾的菟丝子汤(菟丝子、茯苓、枸杞、莲肉、杜仲、补骨脂各12克,淮山药24克,续断16克)和滋阴补肾的地麦汤(生地、麦冬、续断、淮牛膝、茯苓各12克,银花藤30克,淮山药24克,丹皮9克),以及用于急淋热盛期的甲号方(大青叶、土柴胡各24克,水*连、马齿苋各18克,车前草、金钱草、银花藤各30克,石苇15克)与用于慢淋的乙号方(鸡爪参、石子、麦冬、地骨皮、木通各15克,土柴胡、刺*芩各18克,银花藤、车前草各30克,石昌蒲12克)等,经过临床多年来的实践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不过临床必须注意证之虚实、寒热,法之攻补、温清的不同,以及个体之差异,结合标本缓急,针对病机,确立治则,立方遣药,方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近年来结合我所深入一步的开展中医药治疗急症,在剂型上、投药途径上,围绕提高临床疗效为宗旨的需要,对临床反复验证有效的方药,改变剂型,从静脉滴注给药,获得成功。对急淋伴有高热不退、或恶心呕吐不能口服汤药的患者,甚至*邪深重致危致脱的病例,采用我所创制的“清气解*针”、“养阴针”、“增液针”、“参麦针"、“生*针”等,不少病例都收到降温快、菌尿转阴快、中近期复发少等优点,给淋症的治疗,带来一大变革。

以上回复,不知对你了解淋症的论治有无帮助,不妥之欠,望予指正。

   重庆市中医研究所 杜树明

原载《自学中医阶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qingyea.com/dyjj/105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