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蓼的功效与作用

拼音MáoLiǎo

别名

小蓼子草、蓼子草、红蓼子、竹叶菜、小毛草、柳辣子、红梗草、细刺毛蓼、香草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毛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PolygonumbarbatumL.[P.BarbatumL·var·gracuile(Dans·)Steward]

采收和储藏

初花期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40-cm。茎直立,无毛或被疏短柔毛。叶互生;叶柄长约1cm,密被柔毛;托叶鞘筒状,长1.5-2cm,膜质,密生长柔毛,先端有粗壮的长睫毛。叶片披针形,长8-15cm,宽1.5-3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疏破短柔毛,叶缘有缘毛;叶脉明显,沿中脉密生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花梗疏生短柔毛或近于无毛;苞片膜质,具缘毛;花被5深裂,淡红色或白色,无腺点;雄蕊5-8;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三棱形,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4-8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部

生于水旁、田边、路边湿地及林下。分布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广西、广东、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西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茎技圆柱形,粗壮,*褐色,密被伏毛,断面中空,节部略膨大。叶卷曲,易破碎,展平后呈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8-15cm,宽l-2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并下延至叶柄,两面被短伏毛,褐色,草质;托叶鞘长筒状,长1.5-2cm,密被粗伏毛,膜质,先端有粗壮的长睫毛。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长可达10cm;花被淡红色或*白色。瘦果卵形,有3棱,长约2mm,黑色,有光泽,具宿存花被。气微,味微涩。

药理作用

全草有抗菌作用:根有收敛作用,可治肠炎;种子为芳香剂,量大有催吐、泻下作用。

性味

辛;性温

功能主治

清热解*;排脓生肌;活血;透疹。主外感发热;喉蛾;久疟;

痢疾;泄泻;痈肿;疽;瘘;瘰疬溃破不敛,蛇虫咬伤;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麻疹不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主痈肿疽痿瘰疬,杵碎纳疮中,引脓血,生肌。亦作汤洗疮;兼濯足治脚气。

2.《植物名实图考》:取根敷伤。

3.《广西药植名录》:消肿,散*,治皮肤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qingyea.com/dyjj/11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