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茶之大苦

茶味在苦。凡甜润者,皆去茶原意远矣。

早年看过一部港剧《茶是故乡浓》,当中一段炒茶的情景记忆犹新。大火、大锅,炒茶人站于锅旁,气定神闲,双腿略弯,姿势有点像练太极。一捧嫩茶叶入锅,不用任何器具,只用双手在锅中反复揉搓、翻转,直至茶香在热气里蒸腾开来……

炒茶不仅是一门手艺,还是一种精神传承,在这部《茶是故乡浓》的剧里,炒茶是传家技艺,只传男不传女,炒茶时只能在密闭的地方,绝不能让外人涉足,这样的炒茶多了几分神秘。

一门手艺养几代人,有保留也无可厚非,我喜欢这种仪式感。郑重其事的表情才能让人敬畏,有选择才能郑重,才金贵。当做观赏用的茶艺、武艺、歌艺,都落了下乘。我最喜欢的笛奏是在春天里,看不到人,只有笛声。我最思慕的茶艺,是在深山里,柴房中。

有一年盛夏,我去本城的一个茶山避暑。傍晚时分,外出溜达,竟误入一片竹林,不得归路。偶然之间发现一户人家,便上去讨水喝。意外知道这家人是这座茶山的茶农,一家几口人都靠种茶、采茶、炒茶为生。主人热情,为我泡了一壶当年清明节采摘的新绿,茶香四溢,回甘无穷。喝得兴起,便询问主人这炒茶之道。

主人微笑,也不保留,向我娓娓讲述。原来,一斤茶叶需四斤多青叶才能炒制而得,细细算来得需四万个嫩芽。炒锅温度必须要达到度,而一天一人只能炒制一斤多点茶叶。听得我啧啧赞叹,深深体会到茶叶的来之不易。主人还说现在科技发达,市面上很多茶叶都是机器炒制的,早已没了茶叶该有的味道,而手工炒茶这门手艺,其实已经在渐渐失传,很多年轻人都怕吃苦,不愿学了。要不是他执意挽留,他家的孩子也不会留在茶山了。

我便询问如何手炒的更好,主人略沉思,说道:手炒,其实是心炒。见我不解,他又说:“手触到的每一片茶叶,它的热度、湿度、软硬度,都要用心感觉,你看我似乎只是在翻炒,其实手上还有其他动作:揉、捏、搓、捻,同样的动作,也有轻重之分。”我蹙眉问:那烫吗?他笑了。我很惭愧问出这样的问题。

一斤茶,个嫩芽,度高温,手炒,有多少次弯腰的动作,有多少次汗滴落下,如何不苦?茶是懂人的,是亦它是苦的,这是感恩,也是坚守。凡有益的,必不是甜腻的,能吃苦的,能品苦的,必能得清欢之境。清欢,是茶的况味,也是人生的真味。

茶的一生,注定是受苦的。长于茶山或山崖,不能庇护于大棚庭院,受风欺雨灌,霜凌雪压,如何不苦?春光尚好,旭日暖融,而遽然折入茶篮,岂曰不苦?灼烤于烈焰,翻腾于高温,怎能不苦?而已然成茶,须要在沸水中绽开,犹如凤凰涅槃,如何不苦?但人生不能总是苦的,“茶生”当然也是如此。

我知道有的茶须紫砂壶,但作为对茶的礼赞,所有的茶叶,我都喜欢用玻璃杯,高高的玻璃杯。我看着它们在沸水里缓缓打开自己,轻飏如烟,旋转如舞,须还它一杯春色,须用心向它致敬。清香里依然微苦,而能品出微甘的,需要从容的舌头,安静的舌头。

静生定,定生慧,在所有的味觉里,苦是最安静的滋味。酸蹙眉,辣出汗,甜思眠,咸凝滞,唯苦可清心,可宁静,可致远,可清淤。茶是苦中的君子,它的苦不凌厉,不严肃,它是微笑的苦,是带着香气的苦,是苦后回甘的苦,是带着禅意的苦。这样的苦,与中国审美最近,与你我最近。

我不拒绝红茶,但更喜欢绿茶。*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名字里就有画意诗情,有淡淡的忧伤。忧伤也是苦的,可以为混沌的生活提神,令人找到自己,不要在日复一日中迷失。

编辑

刘彪

审核

郑春良









































白癜风中医
北京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qingyea.com/dyjj/17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