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整形皇帝发皮肤美容外用制剂概

《皮肤美容外用制剂概论》

第八节外用中药制剂临床应用

中医常用的外治疗法有多种,常用的有20多种,选择适宜剂型,掌握正确的治疗方法,对提高疗效关系密切,只要辨证准确,选方适当,用法正确,多数皮肤病仅用外用中药就可药到病除,取得满意疗效。要求正确诊断及了解病程,全面了解中药性味归经、功能、药理作用、主治与适应证,准确掌握药物的剂型、浓度及治疗进展情况,还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患病部位等,同时运用正确的使用方法。

1、辨证论治,标本兼顾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精髓,首先要明确西医诊断、中医诊断,明确病变的病因、病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属性及证型,治疗才能有的放失,发挥药物的 功效。皮肤病常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症状辨证等方法、因皮肤病症状见于外,多采用症状辨证,如风证瘙痒宜选用祛风止痒药,热*证宜选用清热解*药,湿热证宜选用清热爆湿药、血虚风燥宜选用养血润燥药,虫证宜选用杀虫止痒药。寒证宜选用温经散寒药。

根据中药性味用药,中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寒、热、温、凉四气。运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凉者温之,温者清之剂,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少,坚者削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以及“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的规律选药。

经现代科学分析中药的有效成分,确定了外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如中药分别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抗衰老、杀寄生虫、收敛、角质剥脱、促进血液循环、防紫外线、光感等作用,根据中药的这些药理作用,对皮肤病有针对性地进行病因治疗:

如对感染性皮肤病,如痈、疖丹*、毛囊炎等,选用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银花、*连、*柏、*芩、大*等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

对真菌性皮肤病,如手癣、足癣、股癣、花斑癣等,则选用土荆皮、苦参、地肤子、蛇床子等具有抗真菌作用的中药;

对病*性皮肤病,如带状疱疹单纯疱疹、扁平疣、寻常疣、尖锐湿疣等,则选用大青叶、板蓝根等具有抗病*作用的中药;

对过敏性皮肤病,如湿疹、皮炎荨麻疹等,则选用甘草、苦参等具有抗过敏作用的中药;

对疥疮、虱病等寄生虫皮肤病,则选用百部、硫*、花椒等杀寄生虫中药;

对白癜风,则选用补骨脂、白芷等光感性中药;

对浸润、渗出的皮肤病,则选用五倍子、白矾、炉甘石、苍术、熟石膏、儿茶、乌贼骨、松花粉、密陀僧、松香、海螵蛸粉、石榴皮等具有收敛作用的中药。

选一味君药,再加数味臣、佐、使药,有协同作用,可加强疗效。

分析中药有效成分,对皮肤病治疗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研究领域,如手部湿疹、手癣,中医统称鹅掌风,但病因、治疗迥然不同,手癣用抗真菌中药,湿疹则用抗过敏和养血润肤中药。

依据中药的药理作用选药,对西医皮肤科医师尤为实用,因其多对中医辨证理解较浅显,对辨证施治较生疏,因此依据中药的药理作用选药,以西医药理作用指导临床治疗,中西医结合用药,既有中医辨证,又有西医的药理学知识,两者结合相得益彰,使中医皮肤科外用药使用起来更加科学合理,又易于掌握。

2、正确选择剂型

常用的剂型有与西医相同的散剂、溶液洗剂、酊剂、搽剂、软膏剂、乳膏剂、凝胶剂、膜剂、糊剂、油剂、硬膏剂、气雾剂等,还有中医所特有的酒剂、醋剂、膏药丹药、搓药、药捻、线剂、条剂、熏蒸剂等。

这些剂型都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要根据皮肤病不同病期(进展期、稳定期、消退期)及不同性质(急性、亚急性、慢性)选用不同剂型。

以占皮肤病很大比例的湿疹皮炎类疾病剂型选用为例:

①急性期:在红斑、丘疹、小水疱、无渗液阶段,可选用散剂、洗剂、乳膏剂;

在水疱、糜烂、有渗出阶段为使渗液停止,肿胀消退,应选用具有收敛、消炎、止痒药物的溶液进行湿敷或罨包。

②亚急性期:

在丘疹、水疱、点状糜烂、色暗红时,可用糊剂、油剂、乳膏剂。

③慢性期:

皮肤损害以皮肤、苔藓化为主,局部耐受性强,选择范围广泛,则可选用醋剂、软膏、乳膏、酊剂、搽剂、膜剂、气雾剂、硬膏剂、膏药、薰蒸剂等。

掌握了湿疹皮炎类疾病三个不同阶段治疗原则,可举一反三,其它皮肤病的治疗照此原则即可。

对皮肤溃疡、痿道、痈疽等则用丹剂、膏药、搓药、药捻、线剂、条剂、熏蒸剂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qingyea.com/dytp/108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