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医道所兴,其来久矣。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
在治愈疾病的抗生素、预防疾病的疫苗、减轻症状的良药、维持健康的维生素里,有一个熟悉的身影——中药。
中药与西药的区别
”中药是不是药,制作规不规范,执行有没有标准,服用有没有效果?“等,一直是广受争议的话题。
中药来自大自然,一味药本身有几十、上百种成分,一剂中药往往含有数个或十多味药材,混合煎煮后,会产生新的复合物或络合物,经过人体吸收,多个成分、多个靶点作用于病症,不像西药那样便于追踪评估。与西医循证思维相比,西药基本是人工化学合成的,通过单一成分、单个靶点的作用,达到明确效果,疗效可见。
西药治病,一眼就看出来;中药治病,很难分辨,但只要对症,莫名其妙病情缓解了。
西医是一种分子、原子甚至量子物质,它非常小,比细胞小得多,可以轻易进入细胞,在体内发挥作用。这改变了细胞的组成和结构,从而改变了细胞的特性和功能。西药基本上都是化学制剂,每一种药物均匀不同药理和不同的副作用。
中药的吸收,以一碗汤剂为例,几大口咽下,随着食管到达胃里,在胃酸下分解有效成分,变成可被小肠吸收的小分子,通过小肠毛细血管收集后,渗透到血液里进入肝脏。
肝脏里大量的各种酶类,与中药小分子产生各种反应,经血管作用于人体,并生成代谢产物,慢慢失去药效,而未失活的其它小分子,在人体内继续循环,陆续到达体内关键器官、病灶,如心、肝、肾、脾、肠、肺、脑、四肢等,有痛止痛、有咳治咳、有瘀散瘀、有热清热、有风祛风等。
中药的吸收过程,主要与这几个因素有关:
1.年龄,老的人比年轻人慢一些,身体机能下降了。
2.体质,身体素质强的比弱的人快一些。
3.消化,脾胃好的人,比脾胃差的人要好一点。
4.季节,高温季节比寒冷季节吸收快一点。
5.成分,利尿、消食、散热、泻下的比养血、壮骨的快一点。
6.药材,滋补、粘腻的药材吸收会慢一些。
7.活动,活动状态下肌体消耗快,吸收相对更快。
8.剂型,中药汤剂要快于丸剂、片剂和颗粒剂。
中药的吸收、代谢的检测衡量指标
1.睡眠明显改善,不再易醒、难入眠、半夜醒来。
2.各种酸、胀、疼、刺痛等有了明显缓解。
3.溃疡、眩晕、尿频、便秘、腹泻等症状缓解。
4.心悸、耳鸣、胸闷等症状不见了。
5.眼鼻分泌物、痘斑类减少、变淡。
6.各种咳喘、各种便血、经血、尿血等缓解。
7.浮肿、放屁、咳痰等现象减少。
8.食欲变好,心情变佳,体重适当增加。
9.通过正规医疗机构的医疗检测设备确认,如抽血、尿检、肝肾功能检查等。
在中医概念里,万物皆药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天然的动物,植物,矿物,植物药按药用部位的不同,可以归纳为:全草类,如柴胡,车前草,紫苏,益母草等。
:叶类-如枇杷叶,荷叶,大青叶,艾叶等;
第二:花类-如野菊花,金银花,月季花,旋覆花等;
第三:果实、种子-如莲子,菟丝子,银杏、茴香等;
第四:根、根茎-如天麻,葛根,桔梗等;
第五:树皮、根皮类-如*柏,杜仲,厚朴等;
第六:动物昆虫类药材包括-全蝎,地龙,土鳖虫,蟋蟀等;
第七:矿物类药材包括-贝壳、珍珠、磁石等。
很多常用、常见的中药汤剂成分,喝下去后30分钟—1个小时就可以吸收并起效,4—6个小时内代谢出大部分。含有川芎、 等善于走窜的药物成分,吸收和代谢会更快;反之,滋腻如熟地,吸收和代谢会慢一点。
通常来说,所有的药物经肝、肾、肠等脏器代谢,长期服用会影响这些脏器功能,所以要做好定期检查。无论中药、西药,除了治疗慢病之外,都不建议长期服用。中药通常连续服用3天就会初步见效,慢病7天左右,不是疑难病症的,不会超过2周,不建议连续3个月、半年以上一直喝中药。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但愿天下人无病,哪怕柜中药生尘。
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