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市湖滨新区皂河镇韩家大院
人物:韩瑜
宿迁市首个“医生世家陈列馆”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将在市湖滨新区皂河镇韩家大院开馆。为弘扬中国医学文化,医院医生韩瑜想到在自己家建‘医生世家陈列馆’”,源自他一家四代从医,并都热衷于抗击疫情。“不仅要把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的精神传承下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主动请缨参加一线核酸采样小组,像我的曾祖父、爷爷、父亲一样,投身抗疫一线。我家四代人都曾参加过一线抗疫,我想把这种抗疫精神传递下去,所以我一定要把陈列馆建好。”韩瑜说。
医疗书籍
据了解,早在清朝末年,韩瑜的曾祖父因为自幼多病,骨瘦如柴,家人把他送到宿迁项王庙修行,法号象明。他一边修身念佛,一边苦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以及针灸大全等著作。终于在20岁后,跟随师父行医看病,在后来行医生涯中,被老百姓称为“神医”。
据《徐州自然灾害史》记载,从清朝至民国时期,宿迁地区及周边发生过多次瘟疫。民国本《宿迁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四年春,大疫……“爷爷在世时曾经告诉我,曾祖父在年、年参加过抗疫。”韩瑜介绍,《徐州百年大事记(~)》记载:“年1月,睢宁天花蔓延,死人甚多……”“民国时期,对天花的防治未有得力措施。私人种痘,趁时取利。春天种痘,麦收还账,男孩小麦一斗,女孩三升,故种者不普遍。”《邳县史志》记载:“民国十三年(年),全县有传染病患者人,死亡人。”因为当时的宿迁与睢宁县、邳县(现为邳州)交界,做生意来往人员频繁,曾祖父为了让天花疫情不扩散至本土,与地方*府商议,阻断疫情进一步传入本土,在交通要道设立卡口。曾祖父煮了几缸草药汤放在卡口处,过往路人喝上两碗汤药就可起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效果。
中医传统诊疗器具
“我爷爷韩修龙在曾祖父的影响下,刚满17岁就立志学医,到上海一家药铺当学徒工。新中国成立前夕,我爷爷返回皂河老家,在皂河街开设第一家‘广济生药铺’。年骆马湖改为水库,药铺要搬迁,我的爷爷把全部医院,并被安排在龙岗联合诊所继续为老百姓服务。”韩瑜说,爷爷在世时,常和他讲当年抗击疟疾的故事。年,当时的皂河地区缺医少药,很多村民都患上了疟疾,爷爷将中草药煎治好以后,送到各家各户。但熬好的草药不易保存且不能长时间放置。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更好地为村民控制疟疾,爷爷自制了‘疟疾丸’,再配合针灸治疗,使皂河地区的疟疾得到了有效控制。此方法后来在周边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韩瑜说,由于爷爷抗疟疾成绩卓著,年5月被原宿迁县人民委员会授予全县“二等模范医生”称号。
年,非典疫情袭来时,韩瑜的父亲韩道德作为乡村村医,承担起“防非”义务,负责辖区内多人的卫生防疫和村民基本医疗保健工作。他一天两次上门给返乡民工测量体温,从开始到结束,也没间断,没出现一例测错现象。特别是从疫区打工回来的返乡务工人员,属于高危人群。那年市面上板蓝根冲剂缺货,韩瑜的父亲自掏腰包从中药材市场买来板蓝根、大青叶等中草药,熬药送给从疫区返乡的村民及有过密切接触的家人喝,起到预防及减轻临床症状作用。当年他父亲由于“防非”工作突出,受到了上级表彰,被称为“防非卫士”。
今年7月20日,南京禄口机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地防疫工作十分严峻,韩瑜每天与同事一起为所在社区居家隔离对象上门核酸检测,还要定期去定点核酸采集点采集。采集点工作要持续几个小时,他坚守岗位,每次核酸采集都排着很长的队伍,每人天要采集多人的核酸。高温天气下,一天下来,全身都汗湿透了,面部及耳垂都是口罩压痕,全身都是酸痛的。有几次在采集点采集,工作至凌晨一两点。
中医传统诊疗器具
韩瑜与同事负责给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群进行上门核酸采样的任务,任务比较艰巨。为了保证安全,韩瑜每天需要穿几个小时的防护服,有时一个上午要采集十几户,多数都是一户一户爬楼梯上门采集的,每次任务结束,大家都瘫坐在地,要休息好久才能缓过劲来,但是下午还需要随时待命,随时有入户采样的任务。有时采样白班加夜班,要冒着高温坚持在工作岗位。韩瑜说:“我是一名*员,要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为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他已经捐款、捐物共约2万余元。当他了解到本市中心血站血液库存全面告急时,他及时联系血站,择期前去献血。他还利用下班时间,自费购买口罩、手套、消*片及喷壶等防护用品,同时将含氯消*液配制好,送到五保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体的手中,并向他们宣传防疫知识。
“医生世家陈列馆”目前正在筹建中,它主要展示从清朝到现在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变迁。该馆所展示的,是韩瑜的家族中,收集、珍藏的约件医疗器械、医疗书籍等藏品,其中包含韩瑜的曾祖父、祖父、父亲的当年诊疗器具、笔记本、荣誉证书及奖杯等。各种珍贵史料再现了中国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历程。
韩瑜说:“陈列馆阐释的是一种传承精神与抗疫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扎根大地、恫瘝在抱、佑护百姓、医心赤诚的精神。”(记者徐其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