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青读诗词汉宫春立春日春已归来,看美

刘云涛 https://wapyyk.39.net/doctor/306474.html

今日立春。

立春乃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从即日起冬去春来,草芽萌动,春暖花开。

记得小时候每到立春那天妈妈总会切一个红心美大萝卜,分给我们几个姐妹吃。

而且必须吃,说是吃了以后一年不闹瘟疫。

孩子们总是嫌太辣,吃一点点萝卜心就不肯吃了。

于是妈妈请出第二个法宝,绿豆煮萝卜汤。

放点白糖,每人喝上一碗,也是去瘟疫的。

什么是去瘟疫呢?

大致意思就是不得传染病。

老辈人的偏方是否管用暂且不论,但是萝卜确实有清肠排*的作用。

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冬天的萝卜赛人参”。

更何况还有清热解*的绿豆呢?

这个春天病*肆虐,不妨吃上一点。

尤其是今天,既应了节气,又能清热解*,何必要到药店去排队买双*连呢?

立春之节为岁首,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秦汉以前,礼俗所重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日。

重大的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除旧迎新等活动都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举行。

今天我们一起读一首辛弃疾立春词。

春日

汉宫春·立春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春日

自古来,节序词甚多,但辛弃疾这首节序词与其他“率俗”之作迥异。

何也?且看: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辛词以“春已归来”开篇,似写民间立春日习俗。

春幡古时立春习俗,把彩绸剪成花、蝶等形状,为妇女插在头发上,称为春幡。

“袅袅”形容美人头上春幡摇曳,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

紧接一转,“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这句词颇似小时候老奶奶在立春那天常说的“打春别欢气,还有四十天冷天气。”

虽然已经立春,但仍时有风雨送寒,冬日余寒尚在。

民间亦有“倒春寒”的说法。

这一句用来写节序词倒也平平。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西园,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

每逢佳节倍思亲,立春之节,辛弃疾由春幡联想到南来的燕子,可能会梦回西园。

词人寄情于燕,表达自己优国怀乡之思,已不再是节序词的陈词滥调。

“浑未办,*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虽是佳节,连酒都没置办,更别说青韭堆盘了。

词人此刻正愁绪满怀,哪有心思置办应节之物。

*柑荐洒:*柑酿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贺。

“青韭堆盘”,把韭菜、葱、蒜等装到五辛盘里。

据《草纲目·菜部》称:“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

苏轼《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诗云:“辛盘得青韭,腊酒是*柑。”辛词本此,但反其意用之。

情境大异,其情绪之怅然,跃然纸上了。

春日

下片继写“春已归来”。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自立春日始,东风开始忙碌了,它吹得梅花绽放,柳丝泛绿,一点儿闲空都没有。

紧接一转说东风还会忙里偷闲:

“又来镜里,转换朱颜”。

“却笑”二字笑的是“东风”,也是自我嘲笑,韶华易逝,虽然我有报国之心,却不得不在此蹉跎岁月。

“清愁持续,问何人、会解连环?”

“解连环”典出《战国策·齐策》秦昭王送玉连环给齐王后让她接开的故事。

“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

词人的清愁绵绵如连环,无人可解。

春日

词人的清愁是什么?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这愁是怕见花开花落又一年,去年由塞北来的大雁却已先我而北还!

愁的是大雁先回家吗?

愁的是恢复中原无望,报国无门。

此词以《立春日》为题,以“春已归来”开篇,似在写春日民间是日欢乐习俗:

袅袅春幡,*柑荐酒,青韭堆盘,而词人却别有一番心思。

他和这情景似乎完全不能融合,他想的是燕尚“梦到西园”,塞雁也有乡国之思,而我只能蹉跎岁月。

闲看镜里“朱颜改”。

这对于一生恢复中原为志的辛弃疾来说,怎么能不愁呢?

春日

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称此首:

“‘春幡’九字,情景已极不堪,燕子犹记年时好梦。*柑、青韭,极写宴安醜*。

换头又提动*祸,结用雁’,与燕激射,却捎带五国城旧恨。

辛词之怨,未有甚于此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此词藉咏节序以抒国事,悲慨窒塞,郁结于中,辞浅意深。

称得上是一篇“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扎”之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qingyea.com/dygx/121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