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盐商热播引热议东台才是正宗盐产地

最近,清朝盐运历史题材电视剧《大清盐商》在央视热播,剧情主要围绕“两淮盐引案”展开,突出了扬州在中国盐运史上的历史地位。盐城东台市民钱先生看完电视剧后,认为此剧编务对历史解读不透,没有把扬州盐商的来源和背景交代清楚,扬州盐商兴于产盐地东台西溪。“没有东台西溪,哪有扬州盐商之说?”为获正解,钱先生发帖求证,并引发网上争议。

现代快报记者调查了解到,因地处*海之滨,自汉代以来,东台西溪就盛产海盐,有两千多年历史,曾是全国重要的产盐基地,被誉为“天下海盐仓”。“历史上,西溪相当于盐的生产车间,而扬州则是运销指挥部。”专家表示,两地互相融合,共同诠释着博大精深的海盐文化。

网友:没有东台盐,哪有扬州盐商?

“扬州从来都不产盐,扬州的繁华跟东台是分不开的。”近日,网友“晨风如水”发了一则题为《扬州盐商的盐从哪里来》的帖子,并称,偶然在央视八套看到热播的《大清盐商》,作为东台本地人,很清楚东台历史悠久的盐文化,心想说不定电视剧里还有东台的盐场呢,“可看了几集,里面讲的都是扬州盐商的故事,盐可都是咱们东台产的,没有东台的盐哪里会有扬州盐商啊!”

此帖引发网友热议。“这又不矛盾,东台西溪产盐,扬州人贩盐,说明扬州人脑子活。”“东台确实很早就开始产盐了,东台现在的很多地名、遗迹都是见证。”

“我们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讲盐的故事,很早以前我们这里都是海,西溪靠海边,是产盐的重镇,那时还没有东台呢。”现代快报记者联系到发帖人钱先生。他说,东台盐文化底蕴深厚,尤其西溪,是东台的根,多年前就是官府产盐和囤盐的地方,盐业发展早于当时的扬州。

钱先生还谈到,自己是东台人,希望能看到家乡跟盐有关的影视文化作品,“应该把东台地区的海盐文化遗迹的保护、利用和推广宣传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东台,了解西溪。”

“电视剧里只是一个故事,并不是盐业发展史,所以没有涉及产盐地西溪。”《大清盐商》编剧李向民说,电视剧里有不少盐城元素,一些景还取自盐城建湖九龙口,“东台西溪的盐业历史很悠久,出过三位宰相,不过电视剧里讲述的是清朝扬州盐商的故事,两个完全不搭边,请东台网友不要误解。”李向民表示,如果条件允许,他也想拍一部跟西溪盐业史有关的电视剧。

走访:与盐有关的,地名遗迹遍地都是。

为了进一步了解东台盐文化,近日,现代快报记者到东台实地走访。“听以前的老人们说,我们曹丿(piě)就是多年前因烧盐而得的名字。”81岁的东台市曹丿镇居民曹大爷告诉记者,东台确实是重要的产盐地,丿过去为烧盐的大锅,至今仍有人称小型的铁锅为丿锅,“曹丿是一曹姓人家在此烧盐谋生而形成的地名。”

记者从东台民*部门了解到,除了曹丿,像东台现有的南沈灶、三仓、梁垛、安丰、十八总等乡镇和村居地名都是以当时煮盐的工序、工具或丈量的名称命名而来。不仅如此,东台邻县的大丰市,过去属于东台,目前还有许多地名跟盐有关,比如:新团、西团、潘丿等等。

在东台西溪古镇,记者看到,三相文化园、范公堤、海春轩塔、泰山寺、梨木街等都是跟盐文化有关的遗存。“宋朝有三个宰相都曾经在西溪做过盐官,后到朝廷做了大官。”在西溪,老百姓对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在东台做盐官的历史都能说出一二。

“小时候常听村里老人讲,很久以前,西溪一带的海水特别咸,产盐量很高,七仙女就是因为盐,然后来到了 ,再有了和董永的爱情传说。”西溪古镇居民马正宝今年已经84岁了,他对小时候听到的故事仍然记忆犹新,“虽然是传说,但靠海吃海的西溪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津津乐道地传颂着,这些地名遗址都是东台盐文化的见证。”在马正宝的记忆中,西溪是东台之根,但是盐始终贯穿于西溪的发展。

考证:西溪产盐,距今已两千多年。

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年),汉高祖刘邦封其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于广陵(南京)立吴国,刘濞“招致亡命,吸海水煮盐”,并在东台设西溪盐场。西汉元狩六年(前年)海陵县西溪盐场的生产规模得到很大的发展,朝廷决定,扩大建制,由盐场升格为镇,特批设立西溪镇,专管产盐事务。

李伟是东台市*协文史委员,研究盐文化有50多年,如今他是中国盐业史专家委员会理事,著有《走进西溪》等著作。“西溪因产盐而渐渐富饶,从而孕育出 非物质文化遗传‘董永传说’。”李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西溪的每一个地方都与盐息息相关,都打上了厚重的盐文化烙印。

相关史料称,汉唐时期,朝廷尝到产盐税赋的甜头,对盐业生产高度重视,实行国家垄断化,由官府提供煮盐器具,鼓励和广为吸纳盐丁生产盐。“煮盐工在西溪是一种广普职业,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西溪沿海一带,盐丁队伍是越来越庞大。”李伟研究发现,到了宋仁宗天圣元年期间,西溪产盐进入*金年代、鼎盛时期,成为两淮产盐之冠,“‘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屈指算来,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岁月沧桑,不能不说西溪产盐的历史是渊源已久。”李伟说,随着海岸线的东移,西溪逐渐成为陆地,年,建东台盐场,从事晒盐生产,至年停办。至此,东台西溪彻底结束了盐业生产。

辉煌:曾创下全国, 产盐纪录。

西溪产盐不仅早,而且质地非常好。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西溪产盐居淮南之冠,西溪盐色白、粒大、水分少,西溪盐被人们视为上品食盐。“当年,长江沿岸各地,均喜爱购西溪盐,连女儿出嫁,西溪盐都成为娘家的陪嫁品呢。”李伟说,北宋时期,西溪的海盐产量大幅度提高,西溪镇逐步形成规模化的盐业生产基地和集散地,每天,所辖的各盐场产的盐都用牛车陆续运至西溪,再由西溪经过运盐河,水运到其他地方,热闹非凡。

为了完成《东台草煎盐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浅谈》论文,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可石查阅了《太平寰宇记》《明史》《两淮运司志》《中国盐*实录》等大量史料,“乾道年间(-3年),西溪盐仓曾创下中国盐业史上的惊人纪录,创一仓年支盐一亿二千万斤的全国历史 纪录。”

“由于盐业的兴旺,当时西溪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市井繁荣、寺庙密布的海滨重镇。”李伟告诉记者,时任西溪盐仓监盐官的范仲淹,看到“满地雪花”的景象,看到每天海盐的吞吐量,看到数以万计的盐丁,他心中感到无比的畅快,连声赞道:“天下海盐仓啊!”一直被后人沿用至今。

在范仲淹之前,晏殊、吕夷简也在西溪担任过盐仓监,他们在西溪时,都创下业绩,以后一步步走向朝廷,先后入京为相,辅佐朝*,史称“西溪三宰相”。李伟认为,在盐仓监这个基层岗位,陆续产生三位名相,这在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

观点:西溪产盐扬州卖盐,互相融合。

“扬州负责盐的指挥和调度。”据扬州大学副教授张连生介绍,古时扬州的水运非常发达,是两淮盐业的指挥中心,那时跟东台西溪类似的海边盐场有30个,“西溪盐的产量和质量确实出类拔萃”。

扬州地方志副总撰稿人*继林写过《扬州盐商商帮的形成》《从盐说开去》等跟盐有关的书籍,他表示,西溪那时归泰州,泰州又归扬州管辖,那里曾是海盐的生产和集中地, 通过水运送到扬州,再由扬州送往全国各地,因此许多盐商就住在扬州,扬州是盐的运销和管理中心。

网友对《大清盐商》里扬州盐商的评述,中国盐业史专家委员会理事李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有点偏颇。“西溪是重要的产盐地,扬州是运输和销售集中地,历史上西溪曾属于扬州的管辖地,扬州是运筹帷幄的指挥部,如果没有西溪这个产盐的重要前沿阵地,恐怕也就不会有扬州盐商的富有及扬州城的繁华,两者相互融合。”李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两千多年前西溪因盐场而建镇,具有天然的产盐优势和悠久的产盐历史,是两淮海盐文化起源地之一。

“如今虽然看不见西溪当年产盐盛况,但在这片土地上,却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珍贵历史文化遗存。”李伟说,西溪的海盐文化就好比珍珠项链上的一颗钻石,是西溪历史精髓 契合与体现,是西溪古镇 特色的地域文化,“如果在东台西溪拍个关于海盐文化的电视剧或者电影,那一定会更加精彩。”

免责声明:原文来自现代快报

本平台原发或转载文章均不反映“微东台”之意见及观点,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所载文字和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qingyea.com/dyhj/50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