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叶片技改及效果评估风险分析下

具体展开来说,从初始阶段,就是刚才说的风资源分析,在早期建厂的时候,风资源数据大部分是比较缺失的,如果以机组现状对它的风资源进行重点的分析,能够符合现在的要求。

目前有一些早期的机组运行了十年、十五年,做技改 个首要问题要考核经济性,现在一般做技改周期能控制在三年已经很厉害了,但是大部分4-5年或者7-8年,对于运行十年以上的机组是否有必要做技改。

还有就是可研性分析报告,目前的技改很多是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提供一个相关的业绩去推广,但是整个从项目或技术角度进行可行性分析相对比较缺乏。可行性包括风资源分析、整机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后期的维护。

在设计阶段,设计资料的合法性,像叶片图纸、文件,以及整个过程来源是否有正当的授权,或者有合法的渠道,大部分都是一些非正规渠道获得这些资料,这些资料是否和原主机厂的资料是一致的,或者和风厂是一致的,这个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会有一些知识产权纠纷,你的机组资料从哪儿来的,资料是否合法合规。整机载荷安全性校核及判断标准,主要是在计算时候往往选择的是我去和我的设计载荷对比,不超过设计载荷,或者不超过设计载荷5%就认为是安全合格的,但是对于5%的来历和来源是没有相关的标准。

关于结构安全性复核,叶片主体的安全性以及叶片粘接的安全性,年开始做叶片延长行业内也发生过掉落或者其他的事故,可能里面也是有一些关于复核或者设计阶段没有做到很好的把控导致的。

粘接强度,里面涉及到结构胶的固化时间,整个过程是否合乎安装作业指导书,有没有达到要求。比如装商业片延长或者叶片更换以后固有频率有没有重新固频分析,本身的扭转有没有考虑,对变桨这一块有没有考虑?

施工阶段,我们施工中间对叶片要检查,但是目前检查大家还是以目视为主,人要钻进去看,但是内部空间有限,能看的区域比较有限,只能通过打手电或者阳光照,可能能给出叶片检查的报告。

但是这个检查的结果其实更依赖于工程师的经验和责任心,对于一些褶皱、裂痕等等是不是能有效检查出来,所以叶片检查本身还是弱一些。其次是防雷,之前一个项目在施工之前测电阻发现是不通的,不通可能会有很多原因导致的,有可能是防雷导线本身断了,这个概率比较小,但是不能排除这个风险。

虚接的问题也存在,如果只有一个叶尖接触的地方,其他地方都是导线比较好,如果有三四个接线处都会存在接触问题,如果在一个地方没有发现它,你还要去打开另外一个,发现是否有虚接问题。大家如果做过施工这块会发现这个问题。

生产监造,它的生产环境到底是不是符合相关的标准要求,能不能做到恒温恒湿或者无尘,车间的工艺要求。

安装作业,安装作业指导书都写的很漂亮,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能不能按照安装作业指导书严格执行下去,我们之前安装时候也会发现人员也不太注意,高空坠物这些小东西。第五,安全生产管理,现场的安全的重中之重。

多说一点关于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叶片的现场,包括弦长、攻角等等方面。第二是Cp值不应该比原来的叶片Cp值小,至少要保证和它一样。装上延长极或者辅件以后,对原来的叶片的主体部分的设计攻角影响不能太大。一定要考虑到做了叶片延长以后,本身的驱动力或者振动问题。

三、效果评估风险

SCADA数据能不能用,包括技改前后对风速的影响到底多大?还有数据清理的规则,标准给了你一个比较最基础的清理数据的规则,但是真正用的时候怎么用的,能不能得到大家一致认可?

还有评估方法,最标准的就是AEP,如果风速有问题,或者风速不准,再用AEP这个方法就不太合适了,是不是能考虑其他对比机组的风速拟合技改机组的风速,或者用机器学习训练模型方法。

评估结果的不确定度和数据质量有关系。还有包括数据有效性,以及 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

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qingyea.com/dyjg/110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