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飞翠,碧螺飘香。碧螺春之于苏州人来说特有的苏州味道,对于严介龙而言,是冥冥之中的不解之缘。本期人物:严介龙,一位54岁的碧螺春炒茶大师,吴中区碧螺春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严介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东山人,早年担任过吴县茶厂厂长。严家家族世代茶农,祖辈曾开过茶楼,在东山颇有名望。38年间,他传承古法、改良技艺、坚守品质,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
严师傅16岁开始师从老师傅学习碧螺春古法炒制技艺,土灶炒制、果木烧柴加温、双手在度的锅中翻、炒、抖、揉、捻……严师傅认为品质上乘的洞庭山碧螺春一定要用土灶炒制,严格按照传统古法技艺制作而成。
然而,随着碧螺春市场的扩大,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假冒的洞庭碧螺春和一些机器炒制的碧螺春,质量良莠不齐,口碑大受影响。
目前,能掌握古法炒制的炒茶人年龄大多超过50岁,严师傅愈发地感到古法炒制技艺传承的迫切,“我希望能够开办一所炒茶学校,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以及各地游客免费体验一下碧螺春的采摘、炒制过程,让大家真正了解它的产生过程,让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法技艺传承下去。”
38年的炒茶经验,严师傅获奖无数,至今仍对14年“全国都匀毛尖杯”的场景记忆犹新。
“我炒得茶比其他选手晚20分钟下锅,却比他们提早出锅,评委 全部围过来了说这肯定是从东山过来的行家。”
炒茶大师的称号,源于数十年如一日的千锤百炼,高温下的翻炒也练就了“铁砂掌”,严师傅的手比普通人更显粗糙,手指上常年留有碧螺春青叶的绿痕,靠近闻来竟有隐隐的茶香,但这留香指尖对于严师傅来说,却无疑更像是他的炒茶“工具”。
青叶非常敏感,天气一旦转好便会快速生长,严师傅空闲之余经常会到茶园里转一转,随时了解青叶的生长情况。虽然现在更多的是在炒茶,但采茶的手艺也没有落下,严师傅说他现在一天仍然能足足采下15斤青叶。
“靠天吃饭”是这一行最难以摆脱的特点,天气不好时产量上不去,茶农的收成自然成问题;天气好产量高的时候,却会经常由于缺乏足够的炒茶师,导致大量青叶只能被留在树枝上,最终被浪费。
面对这一普遍存在的情况,严师傅从年开始研究红茶制作工艺,他将碧螺春炒制工艺与微发酵工艺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种苏州特有的红茶,年制定了苏州红茶地方标准,最终取名为洞庭吴红。“这样一来,苏州地产的茶就不止有洞庭碧螺春,还多了一个茶种,来不及炒制的青叶可以用来制作红茶。”
红茶的研究过程中,严师傅坦言自己走了不少弯路,开始总是炒得“外焦里不熟”,偶然听得朋友说需要进行“蒸制”,但做好之后发现又失败了。 ,发现“萎凋”工艺,改良之后终于成功。
茶季过半,眼看着碧螺春绿茶的采摘炒制已近尾声,严师傅却难有闲暇。为避免大量优质青叶“老死”枝头,严师傅召集工人采摘青叶,着手制作洞庭吴红。
提起红茶,严师傅说不同于绿茶,绿茶炒制一锅大概需要45分钟即可,而红茶讲究功夫,需要全天候的把控,每隔30分钟左右就要看下火,翻抖翻抖青叶。
炒茶间不仅是他的工作室,也是他的卧室,铺着一层纸壳的角落就成了他用来休息的“床”。红茶炒制期间,严师傅会整日整夜地待在炒茶间,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会亲力亲为,没有丝毫怠慢。“制作红茶如同照顾病人一样,要24小时不分日夜的陪着”,严师傅说如果说绿茶是炒的,那么红茶就是“炖”出来的,没有耐心就做不好红茶。
随着洞庭吴红被更多的人熟知,也出现了一批假冒的外地红茶。“本地红茶汤色明亮,呈 透明状,外地红茶汤色暗淡,‘一烫一捂’就能分辨真伪”,严师傅说话间取出一个茶杯,倒入开水烫一下,茶杯升温后倒掉其中的开水,又取了少许茶叶放在杯中,捂住杯子摇晃了几下,掀开杯子后茶香便从中散发,有一种特殊的果香味。
苏州人喜欢喝茶,茶香里融入了苏州人的生活态度、蕴含着苏州独有的文化,洞庭吴红的研制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茶的需求,还拉长了苏州春茶的产业链周期,也增加了茶农的收入。
有人说旅游就是从一个自己厌倦的地方到别人厌倦的地方,但走遍了全国各地、参加了无数比赛的严师傅却一直深爱苏州,他说苏州人勤劳,东山的茶农热爱劳作,从早上“鸡叫”一直工作到晚上“*叫”。
严师傅也是众多勤劳茶农中的一位,用钻研的态度和质朴的匠心“炒作”碧螺春,便是他一直所要坚持的事业。(文/图董鹏徐勤霞)
腾讯大苏网苏州中心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其他公众平台转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