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寄语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两小无猜,这种美好的情感,不因世殊时异而淡褪。
现代作家汪曾祺以其空灵清淡的笔法,描写佛门和世俗生活,描绘苏北水乡恬静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俨然社会民俗生活的画卷,字里行间流淌着美好人情、醇厚人情的清流。
在他笔下,作为和尚的明海与农家少女小英子,倾盖如故,萌生懵懂情愫,他们月下许愿,共数流萤,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没有执子之手的海誓山盟。聪慧俊秀的少男,天真活泼的少女,朦胧的情愫懵懂,洒在田埂上,水车上,映在可爱的脚印里,萌生在思无邪的促嬉闹中,和优美、自然、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活之中。
文本研读
受戒(节选)
作者:汪曾祺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展现当地社会风俗,属于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人们乐见孩子当和尚,一则因为和尚也是一种安稳的职业,二则可见民生之艰。)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看来当和尚要求“综合素质”很高,门槛很高,俨然古时“身言书判”的抡才大典。)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嘚——”,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足见舅舅阅人无数,有识人之明,一场最简单的面试,选定了一位好和尚。)
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回了家。明子跟他爹、他娘磕了一个头,就随舅舅走了。
以上段落写小明子十三岁时被舅舅相中,跟随舅舅出家当和尚。明海的打场号子,令舅舅赞赏不已,也为下文明海的赶场号子令小英子一家人为之动容做铺垫。
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让人联想到《边城》中的翠翠和爷爷。),在剥一个莲蓬吃。(颇有辛弃疾“溪头卧剥莲蓬”的童趣,初步刻画小英子天真的形象。)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明子点点头。
“当和尚要烧戒疤呕!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时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人物语言,可谓“贴着人物写”,符合农村少女的性格气质,一位淳朴热情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古人云“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小英子和小明子的初见,虽未像古典诗词中那样极力渲染的一见钟情,但也彼此投缘,无拘无束,都有亲切好感。)
以上段落主要写明子跟小英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全无佛门庄严,与尘世无异。)
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棵结白的,三棵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院墙下半截是砖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大门是桐油油过的,贴着一副万年红的春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对联颇有意蕴,上联堪为“景语”,是对小英子家环境描写的概括;下联堪为“评语”,是对小英子家醇厚家风、淳朴人情的概括。)
以上段落主要描写小英子家俨若世外桃源的环境,对小英子家的环境描写,从小岛到大树,到菜园,到院墙,一一罗列,纯用白描,勾勒其风貌,颇有陶渊明笔下“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意味,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美,以及自给自足的乡土生活的恬静、安适。风景美、风物美,也与小和尚与小英子纯美的人性相映衬。
这家人口不多。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刻画人物形象,如很多经典作品一样,着力于“画眼睛”,连用三个比喻,写出来了小英子姐妹眼若秋水,意在表现其纯真的形象。)姐妹俩长得很像,性格不同。大姑娘很文静,话很少,像父亲。小英子比她娘还会说,一天咕咕呱呱地不停。(对比中有反衬,用大英子的文静,反衬小英子的活泼多言。)大姐说:
“你一天到晚咕咕呱呱——”“像个喜鹊!”
大英子已经有了人家。她这二年,整天赶她的嫁妆。大裁大剪,她都会。挑花绣花,不如娘。她到城里看过新娘子,说人家现在绣的都是活花活草。这可把娘难住了。最后是喜鹊忽然一拍屁股:“我给你保举一个人”
这人是谁?是明子。明子不知怎么得了半套《芥子园》,他喜欢得很。到了荸荠庵,他还常翻出来看,有时还把旧帐簿子翻过来,照着描。
小英子把明海请到家里来,给他磨墨铺纸,小和尚画了几张,大英子喜欢得了不得。小英子就像个书童,又像个参谋:
“画一朵石榴花!”
“画一朵栀子花!”
她把花掐来,明海就照着画。(一个画画,一个像个书童,如此默契,懵懂的情愫在慢慢氤氲。)
到后来,凤仙花、石竹子、水蓼、淡竹叶、天竺果子、腊梅花,他都能画。
以上段落写小明子聪慧灵巧,擅长画画,帮大英子画画,以便绣嫁妆。也为下文一家人喜欢小和尚及小英子心生爱慕做铺垫。
大娘看着也喜欢,搂住明海的和尚头:“你真聪明!你给我当一个干儿子吧!”
小英子捺住他的肩膀,说:“快叫!快叫!”
小明子跪在地下磕了一个头,从此就叫小英子的娘做干娘。(可见小明子懂事、乖顺。)
以上段落写小明子被认为干儿子,和小英子如同兄妹,从此亲如一家。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的小和尚帮赵家干农活。
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活儿小英子就全包了。她的帮手,是明子。
低田上水,只要一挂十四轧的水车,两个人车半天就够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不紧不慢”,两人心照不宣,故意“磨洋工”,细致入微地传达出两人的微妙心理,借口干活,多一些两人的时光。)打场的时候,明子能替赵大伯一会儿,让他回家吃饭。——赵家自己没有场,每年都在荸荠庵外面的场上打谷子。他一扬鞭子,喊起了打场号子:
“格当嘚——”
这打场号子有音无字,可是九转十三弯,比什么山歌号子都好听。(打场号子,高亢婉转动听,俨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风土人情。)赵大娘在家,听见明子的号子,就侧起耳朵:
“这孩子这条嗓子!”
连大英子也停下针线:
“真好听!”
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
“一十三省数第一!”
以上段落描写小明子和小英子踩水车、打场等劳作情景,形影不离,朝夕相处,进一步为小英子对小和尚的爱慕蓄势。
晚上,他们一起看场。——荸荠庵收来的租稻也晒在场上。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碾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这个地方以为蝼蛄叫是蚯蚓叫,而且叫蚯蚓“寒蛇”,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意象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呀!我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小英子说。
这里的人相信,在流星掉下来的时候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心里想什么好事,就能如愿。(运用了留白艺术,潜台词为小英子想着能永远和小明子在一起。朴素的愿望,美好的憧憬。)
以上段落写小明子和小英子并肩看流星,小英子懊悔打结许愿,从女主人公心理,表现其懵懂而又明朗的情愫,为小说情节高潮部分。
掰荸荠,这是小英最爱干的生活。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溜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小英子的促狭,可见两人亲密无间。)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以明海的视角来写脚印,观察细致入微,运用细节描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表现明海的怦然心动。)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小和尚情窦初开,心中一池春水被吹乱。)
以上段落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侧重于从男主人公心理,表现小明子对小英子之间萌生的情愫,同样为小说高潮部分。
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注:《受戒》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知识建构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小环节。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传读性。“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小说中对日常生活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描写,往往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人物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不过一般的细节描写,主要指人物细致入微的动作、神态,主要侧重于刻画人物方面。
本文细节描写较为出彩,有很多传神的细节。如“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简直是特写镜头,如古典诗词鉴赏中所说的“不隔”,如在眼前,能唤起我们的生活常识。这一细节,颇具童趣、妙趣,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明海对小英子的在意,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小英子的可爱的小脚印,不觉怔怔失神。
又如“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刻画出小英子活泼略带顽皮的性格,这种故意的爱意的“侵犯”,也表现小英子对小明子的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