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汗退热法
适用于外感发热,临床上最常用。因外邪发热病在于表,称为表热。外邪的种类不一,性质不同,发汗仅是一个基本法则,具体应用上必须诊断是哪一种外邪,然后选用哪一类方剂。一般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就是把有发汗作用的辛味药物里兼有温性或凉性的药物,取其发汗中有祛寒或清热的功效。前者用于感受风寒,后者用于感受风温,两者包括伤风感冒及伤寒、温病初期证候。
风寒和风温的鉴别诊断:
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周身肌肉关节疼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而数;
风温:发热,恶风,自汗出,头胀,口干,舌苔薄*,脉象浮滑而数,或两寸独大。
因表证与肺脏有密切关系,故不论风寒或风温,均有喉痒、咳嗽、鼻塞流涕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但风温不像风寒的严重,而且鼻孔常有热感,咯痰不爽利,或觉咽喉肿痛。
辛温发汗剂如麻*汤、香苏饮,辛凉发汗剂如银翘散、桑菊饮。这类方剂里并非单纯用辛温或辛凉性质的发汗药,而是配合止咳、清头目等药物在内,故汗后多数症状随着消失,易于恢复健康。同时也用了一部分解*、和胃药,对胃肠没有副作用,不致引起纳呆、恶心等不良反应。
湿邪、燥邪、暑邪也能引起发热,因其同属表热,治疗原则不例外。
湿邪发热:多因感冒雾露之邪,伴见头胀如裹,胸闷,一身烦疼,可用神术散;
暑邪发热:皮肤如蒸,伴见头痛头重,倦怠,烦渴,可用加味香薷饮;
秋燥发热:热势不甚,伴见鼻干,干咳,口唇枯燥脱皮,可用桑杏汤。
01辛温解表退热法凡風寒之邪所致外感發熱,無論其有汗、無汗,皆宜發汗逐邪以退熱。但不可大汗,以防傷津損陽之弊。治療用麻黃湯、桂枝湯、香蘇飲等方,藥取麻黃、桂枝、荊芥、紫蘇葉、防風、白芷、槁本、生薑、蔥白等品。
02辛凉解表退热法“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風熱之邪不僅侵犯肌表,而且易從口鼻而傷至肺金。肺為嬌髒,最忌火灼。故治宜辛涼輕清透散,祛邪而不傷津。常用銀翹散、桑菊飲等方,藥取桑葉、菊花、薄荷、牛蒡子、前胡、銀花、連翹、豆豉、蟬衣、葛根、柴胡等品。
03祛风除湿退热法風濕之邪,或風寒濕三邪侵犯肌體,邪易滯留肌表,以頭身重楚為特徵。其治既要辛溫祛風散寒,又要苦溫和甘淡除濕。常用神術散、九味羌活湯、荊防敗*散、麻杏薏甘湯、羌活勝濕湯等方。藥取防風、羌活、獨活、白芷、蒼術、槁本、荊芥、細辛、薏苡仁等。
04解暑化湿退热法夏暑外感,因貪涼而易夾濕,故治之以清熱解暑為要,兼以化濕和中。常用新加香薷飲、黃連香薷飲、藿香正氣散等方,藥取香薷、藿香、佩蘭、豆豉、銀花、連翹、薄荷、黃連、黃芩、荷葉、厚樸、蒼術、扁豆花等。
05芳香化湿退热法濕溫之邪困遏於肌表,上焦肺衛不宣,治宜芳香宣化,表裏之濕兼治。常用藿樸夏苓湯、三仁湯等方,藥取藿香、佩蘭、白蔻仁、杏仁、薏苡仁、厚樸、豆豉、通草、茯苓、澤瀉、滑石等。
06辛凉甘润退热法外感溫燥,肺津受損,宜辛涼透邪,甘潤生津。常用桑杏湯、桑菊飲、清燥救肺湯等方。藥取桑葉、菊花、連翹、薄荷、杏仁、前胡、桔梗、貝母、麥冬、沙參等。
07和解少阳退热法邪在半表半裏,半表之寒未解,半裏之熱已生,故寒熱往來交作。治當和解之,以仲景柴胡劑,如小柴胡湯、四逆散、柴胡桂枝湯等,藥取柴胡、桂枝、生薑、黃芩、枳實(殼)、芍藥、半夏、薄荷、石膏等。
08辛寒清气退热法凡熱在氣分,或陽明經證,悉可用此法。即以仲景白虎湯為主方治之,藥取石膏、知母、寒水石、山梔、蘆根、竹葉、粳米等。
09通腑泻热法胃腸熱結,腑氣不通。六腑以通為順,以通為用。治宜釜底抽薪,蕩滌腑實。方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增液承氣湯等劑,藥取大黃、芒硝、枳實、厚樸、牽牛子、羊蹄、何首烏、玄參等。
10苦寒解*泻热法熱擾胸膈、心火亢盛、肝火上炎等證,皆宜苦寒解*瀉火以除熱。常用梔子豉湯、黃連解*湯、大黃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當歸龍薈丸等方,藥取山梔、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大黃、木通、竹葉、板藍根、大青葉、夏枯草、決明子等。
11宣肺清热法邪熱壅肺,肺不宣降,熱而喘滿,治宜清肺宣肺。常用麻杏甘石湯、桑菊飲、《千金》葦莖湯加味等,藥取杏仁、麻黃、石膏、蘆根、桑葉、菊花、連翹、銀花、魚腥草、黃芩、山梔、貝母、瓜蔞、桔梗等。
12清利肝胆退热法熱鬱肝膽、肝火上炎、肝膽濕熱等證,其治當苦寒瀉熱,化濕利膽。常用龍膽瀉肝湯、蒿芩清膽湯、當歸龍薈丸等方。藥用龍膽草、黃芩、黃連、山梔、黃柏、板藍根、青黛、大青葉、蒲公英、羚羊角、夏枯草、青蒿、木通、車前子、澤瀉、滑石、茵陳、竹茹等。
13清利湿热法濕熱為害,蘊結三焦,內擾脾胃腸道,治宜清熱利濕。常用杏仁滑石湯、甘露消*丹、王氏連樸飲、茵陳蒿湯等,藥取滑石、黃芩、黃連、黃柏、山梔、茵陳、石菖蒲、木通、澤瀉、薏苡仁、杏仁、竹茹、白蔻仁、厚樸、蒼術等。
14清气凉血退热法氣分血分皆受熱灼,治當氣血兩清。常用化斑湯、玉女煎、涼營清氣湯等方,藥取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地、玄參、犀角、山梔、竹葉、蘆根等。
15清营泄热法凡熱入營分,邪傳心包,皆宜涼營清透,泄熱解*,葉桂雲:“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常用清營湯、導赤清心湯、清宮湯、神犀丹等方,藥取犀角、丹參、玄參、生地、竹葉、黃連、連翹、銀花、麥冬、丹皮、木通、蓮子、豆豉、紫草、板藍根、天花粉等。
上述諸法,不是孤立的,在臨床應用時往往緊密相連,甚至一個患者要施治多法才能痊癒。因此,醫者要圓機活法,隨證施治。
博方堂简介:
博方堂中医门诊部
博方堂名称源自于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所言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意在传承前人之智慧,采集各家之所长,融会贯通服务大众。
“方”是中医精妙汇聚的外在体现,医家的经验与成果都以“药方”的方式流传后世。“方”还有有形和无形的不同,除了有形的处方作为载体外,它更体现了中医人对人体和世界观的哲学思想,是中医关于健康的解决之道。
堂为融汇一堂,服务大众。公司坚持以中医之道积极干预现代人的生活起居,传播践行中医健康的养生文化,采取私人定制化的养生方式,治未病、调慢疾,控恶疾,增强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在业内率先倡导并推行“多维辨证”、“保健处方”"顺时调养"等创新性中医服务,为全球人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下设博方堂中医馆、博方堂调理馆、调理有方养生馆三大品牌。
行便民之道、开靠谱医馆、做最美医生。
博方堂∣一个有逼格的养生馆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