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茶人茶事
文
于丹
秋天是一年四季中 诗情画意的季节。所谓“沐春风而思飞扬,临秋云而思浩荡”,人的胸怀之所以浩荡,因为秋天不仅有最浓郁的色彩,有最丰硕的果实,也有最伤感的意味。
悲秋何来?只因它拼尽了全部力气,将姹紫嫣红和硕果累累留给世界之后,一切都将归于萧瑟与寥落。“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多少生灵都在这个时节渐渐凋敝,进入秋收冬藏的内敛状态。
大地阳气始收,秋凉冬寒渐渐逼来。季节变迁,人的身体也需要调节。秋季就是喝乌龙茶的好时节。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因颜色泛青,也称为青茶。它既有绿茶的清冽,也有红茶的醇厚,在发酵与不发酵之间,用心玩味,能喝出其中重重跌宕的芬芳。
这种半发酵茶,主要产于闽北、闽南,以及台湾和广东。闽北以岩茶大红袍最为知名,武夷肉桂也多受人追捧;闽南茶有大家熟知的铁观音和*金桂(*旦);广东乌龙茶主要品种为凤凰水仙、凤凰单枞。台湾 的则是冻顶乌龙(俗称冻顶茶)、文山包种,以及宜兰产的一种口味很重的乌龙茶,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东方美人(又名白毫乌龙、香槟乌龙)。仅仅听这些名字,就能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思。
半发酵的乌龙茶火候最难拿捏,甚至可以说,品乌龙喝的就是细至分毫的火候。制乌龙茶,要经过晒青、摇青、凉青、杀青、揉捻、烘焙等复杂环节。制成的乌龙茶“青叶镶红边”,即茶叶边儿已发酵,变为酡红色,叶子中间部分依然青青的。一套程序下来,你能喝出来不同茶的风味,不同茶的分寸。
至今依然记得,在台湾佛光山上,目睹星云大师的弟子们泡茶的情形。
那是一段闲暇的日子,适逢秋高气爽的十月间。某一天,几位师父来邀,一起去山上喝茶。于是,一行人从台北出发,坐高铁到中部的花莲,住进月光寺。
随后,师父们提着大桶山泉水,带着小小紫砂壶,以及两三样不同的乌龙茶,沿着木制栈道向上爬,一直走过半山腰。看着师父们背着瓦斯炉,拎着山泉水,我有些于心不忍,便对他们说:“我们一定要走这么远,爬那么高吗?”
师父们说:“山上喝茶味道会不一样。”
我们 爬到了接近山顶的地方,拣一间亭子坐下来,烹水泡茶,满眼风物苍*老绿,果然是意味无穷。
泡乌龙茶多用紫砂壶,茶的芬芳才能一点一点散发出来。那时,我突然悟出一个道理来,宋代以前泡茶多用大壶,唐代斗茶也用大壶,宋代点茶还是用大壶,而为什么明代以后开始使用紫砂小壶呢?这正是行脚僧人兴起的风尚。
小壶便于携带,游历山水,每到一处皆可烹茶喝茶。茶本来生长在沙土岩石之间,紫砂也是泥土烧制而成。茶在壶中浸泡,还原一段前世的渊源,甚至能感受到茶在紫砂中徐徐苏醒,完全舒展开来。
也是在那时我才真正懂得,那金灿灿的茶汤恰如古人所言:“一片金波谁得似?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喝茶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慢慢喝,一会儿喝出了松风扫过茶芽时留下的余韵,再过一会儿,又会喝出丁香隐隐的芬芳来。
-END-
-茶人-
于丹,年6月28日出生于北京。 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分*委书记、副院长,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师”。同时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趣品人生》及《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等。
-编辑-
从慧
-图片-
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联系后台
-版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茶友交流,文字、图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后台联系更正,原创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并注明出处。
▼